黄旭华:“惊涛骇浪,乐在其中”

发布时间:2019年09月29日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9月24日,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来到北京,参加全国“最美奋斗者”颁奖典礼及节目录制。最近一段时间,日程安排比较紧凑,导致他手上在做的一些事情有时不得不停下来。“自从通过手术恢复视力之后,我发现有很多原来做不了的事情又可以做了,总感觉时间不够用。”黄旭华向记者感慨。

就在一周前,武汉,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,黄旭华如同往常一样,从家属楼走到研究所办公室,整理一些旧资料,浏览一下当天的报纸。就在这一天,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,授予8人“共和国勋章”,黄旭华是其中之一。

“这是国家最高荣誉,我能够当选,感到万分荣幸!感谢党和国家对我所做工作的肯定和鼓励,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持和信任!”黄旭华是在当晚的《新闻联播》上得知这个好消息的,很快,他接到了一些祝贺的电话。“我是从事核潜艇研制的科技工作者,核潜艇是核反应堆、导弹和潜艇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,技术非常复杂。这项工作牵涉到我们国家26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2000多个厂所、院校、部队,是大力协同的产物,是集体智慧的结晶。功劳是大家的,荣誉属于集体,我只是作为一个成员、代表来领受这个荣誉而已。”荣誉面前,这位隐姓埋名30年的无名英雄始终质朴、谦和。

1958年,核威慑的阴霾笼罩世界,中国亟须提升国防力量,34岁的黄旭华受命加入国家最高机密“核潜艇总体设计组”。进了这个领域必须干一辈子、不能泄露单位和任务、当一辈子无名英雄——面对三项铁打的要求,黄旭华没有犹豫。

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,黄旭华为这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。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,研制核潜艇的基本条件极为落后,黄旭华和同事们如大海捞针一般搜集线索,摸索前行:“解剖”核潜艇玩具看构造,用算盘打数据,用磅秤弄清每个设备的重量和重心……通过最原始的“土”办法,在核潜艇研制的道路上苦苦求索。1966年,黄旭华和同事们转战辽宁葫芦岛,忍受着“一年刮两次大风,一次刮半年”“每月只有三两油”的恶劣环境,继续攻克关键技术……十二年磨一剑,1970年12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,1974年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,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。

1988年,核潜艇在南海做深潜试验。这是一次极其重要却也极度危险的试验。上世纪60年代,美国的一艘王牌核潜艇就在做这一试验时永沉海底。这艘从里到外全由中国人自行研制的核潜艇能不能顺利闯关,参试人员心里没底。

“我是总设计师,我不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,更要为艇上170多个参试人员的生命负责到底。”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亲自登艇、现场指挥。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总设计师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。试验成功后,黄旭华激动之余,起兴题诗:“花甲痴翁,志探龙宫,惊涛骇浪,乐在其中。”

“痴”和“乐”,是黄旭华投身核潜艇事业的真实写照:痴迷于核潜艇,钻深研透;科研生活艰苦,苦中作乐。虽曾隐姓埋名30年,与父母亲人难相见,但黄旭华无怨无悔。

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日渐临近,黄旭华觉得“时间不够用”,想为国家尽更多责任。“有些珍贵的历史资料,只有我清楚来龙去脉,所以要抓紧整理出来交给国家;遇到年轻人咨询相关问题时,我会力所能及地给他们出出主意。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做场外指导,当啦啦队,给年轻科研一代加油、鼓劲!”(本报记者 王卓 见习记者 柴雅欣 通讯员 汪强)